我有一个学员,羊城晚报记者,自己业余开了一间茶室,有一次我去她那,虽然很忙,但她还是抽出时间招待我。我们坐在二楼包间的沙发上聊天。可是,我发现她根本就不看我,一直看我旁边的沙发,我很奇怪,心里想:是不是不欢迎我?是不是对我有什么看法?是不是、、、、、、我搞不明白,后这种沟通模式没能坚持太久,我就匆匆告辞了。
回来的路上,我忽然琢磨过来,她是我的学员,性格比较冷傲孤僻,也和我说过她不愿意参加一些社交场合——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的结没有打开。这样我就释怀很多了,不然这一次一定会让我重新定位我们之间的关系。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她应该对很多人都是这种沟通方式,也一定给她带来很多误解,如果我不是从事这个职业和对她的了解,我也不太*理解她。
人际交往中,如果没有了眼神的交流,我们会觉得不舒服,会觉得这个人不够真诚,不够坦诚,不够自信,没有情趣等等,会造成很多障碍和误会,而善于沟通的人往往善于用眼神传情达意,往往比用语言更有说服力。其实演讲和聊天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沟通的一种。只是演讲更正式,是一对多的沟通,而眼神对演讲同样重要。
眼神会传达演讲者很多的语言,可能是演讲者真实的心声,也可能是演讲者给听众的一种误导,但是我们听众永远更相信自己看到的。
如果一个人演讲时,不停的往上看,我们就知道他在思考,一定是没有准备好,思路不清楚,或者是在现场创造。
如果一个人演讲时,不停的往下看,我们就认为他不够自信,对自己的内容可能也不够确定,我们就会对他或他的演讲失望,不会相信他讲的话。
如果一个人演讲时,蜻蜓点水似的扫视听众,我们就会认为他不够真诚,不能走进我们的内心世界,也不会太相信他的演讲内容。
如果一个人演讲时,不停的眨眼,我们就会认为他的演讲不够确定,进而对他的演讲内容产生怀疑。小朋友说谎时有时候会用眨眼来掩饰,我们成年人有时也难免会通过这些身体语言暴露自己的内心想法。
如果一个人演讲时,只看一个人,只和一个人交流,那其他人就会有种不被重视的感觉,也会让交流的对象感到疲惫。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透过眼神我们可以觑见演讲者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看到演讲者的紧张、喜悦、恐惧、兴奋、热情、冷漠、、自信、、、、、我们的眼神无论是逃避还是慌乱,其实都是内心心理活动的真实写照,你紧张,你就不敢看,你不自信,你眼神自然不定,所以,训练眼神交流,表面是训练眼神,实际是训练我们的心理素质。当我们敢于目光交流,说明我们不那么紧张,当我们善于目光交流,说明我们越来越自信,反之,我们不紧张、自信,眼神交流就会很自然。
作为演讲者必须要突破敢看这一关,因为演讲当中,除了良好的心理素质,还需要有交流感,它和聊天一样有互动、有回应。比如:两个人聊天,一个说话,一个聆听,讲的人看着聆听者,观察聆听者的反馈,聆听者会用微笑、点头、眼神、问答等来回应说话者,这就是基本的聊天模式。而演讲时,听众虽然不能像聊天一样可以讲话,但他依然可以用体态语言来回应你,包括眼神交流、点头认同、微笑回应,掌声鼓励等回应演讲者,但前提是演讲者要看听众,否则听众跟谁反馈呢?
眼神交流重要的是敢看,敢看之后,会看就变得简单*了。
木匠斋戒七天,其实是穿越了三个阶段:
个阶段,忘记利益,不再想着用我的事情,去博取一个世间的大利;
*二个阶段,忘记名誉,不再想着大家的是非毁誉对我们有多么重要;
*三个境界,忘记自己,人其实只有达到忘我之境,才可以做到。
都说人生需要加法,但在很多情况下,更需要的是减法。将复杂的生活简单化,是生活的真谛;让沉重的人生随着悠闲的节奏跳舞,是人生的本源;让复杂的思想返璞归真,是演讲者的更高境界。
从庄子的返璞归真,到现代的回归大自然,这是一个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从无形到有形,再从有形到无形的智慧进步过程,它看似个循环,却已在循环中实现了升华和提高。 梓庆木匠告诉世人一个朴素而又玄妙的道理:忘利、忘名、忘我。我们称其为“返璞归真”,用今天的语言来说,这个“返璞归真”就是一种心态。
我们喜欢什么样的演讲者呢?
老师——有知识,有学问。
*——代表*、专业。
企业家——实战派,用事实经历说话。
成功人士——分享他们的经验,讲述他们的故事。
这些演讲者有什么共性呢?
内容——他们对于某件事有着自己*到的见解,真知灼见。我们希望从他们那里得到启发、找到答案,我们希望通过别人的演讲,给自己指明方向、获得灵感、得到激励。
好的演讲一定是内容为王,犹如一块肥沃的土地,种什么都会丰收;犹如一位美女,不用打扮也天生丽质;犹如好的食材,不用加工本身就是美味。
那什么是好的内容呢?
原创性——演讲者要有*特的视角和观点,并且是自己总结、感悟、相信的内容。
真善美——内容要真实、对听众有帮助,并且正能量给人正向的引导和鼓舞。
有价值——分享的内容对听众要有价值、有意义,避免空洞乏味内容的累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