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宾·夏哈尔说:幸福是一种感觉,我们是跟着感觉走的。“幸福感”才是衡量人生的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较终目标。
人们总是把成功当幸福,实际上幸福是一种内心的体验,无关财富多少,地位高低。
1
幸福是懂得知足
在《圆桌派》里,有一次窦文涛请了很多富豪嘉宾,问他们什么时候缺钱,出乎意料,他们和普通人一样,房子、车子、孩子教育到处都缺钱。
富豪也是缺钱的。他们虽然赚的钱多,但是欲望也在滋长。
没钱的时候,买几百的衣服,有钱的时候买几千的衣服,更有钱的时候,还有几万、几十万的衣服等着他。
所以,所谓有钱并不是你到底能赚多少钱,而是你是否能节制自己的欲望,懂得知足。
不懂得知足的人,永远没有幸福可言,他们只能被欲望拿捏,一刻不得安宁。
《道德经》里讲:“知足者富”。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的人。
明朝胡九韶每天早上都要到门口焚香,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
妻子笑话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谈得上是清福?”
胡九韶说:“我很庆幸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
又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
*三庆幸的是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是甚么?
古人说: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侯怨不授公,权豪自甘乞丐;知足者,藜羹旨于膏梁,布袍暖于狐貂,编民不让王公。
一个人若是不知足,有了金银怨恨没有珠宝,有了侯爵怨恨没有公爵,这样的人虽然富足,但是贪欲却让他们沦为乞丐。
一个人懂得知足,吃菜粥也觉得比山珍海味香甜,穿棉袍也觉得比狐袄温暖,这样的人虽然是平民,但是比那些王公贵族富有多了。
人生,没有不幸福,只有不知足。懂得知足的人才有幸福可言。
2
幸福是专注当下
曾国藩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过去不留,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过去的事情一去不返,没有谁能够挽回,沉溺在过去,只能被悔恨吞噬。
未来的事情尚未发生,过高的期待让人兴奋,太坏的预想让人焦虑,兴奋带来失望,焦虑带来痛苦。
过去和未来的事,只能让人平添烦恼。想活得幸福,只能活在当下。
所谓“当下”指的就是:你现在正在做的事、呆的地方、周围一起工作和生活的人。
“活在当下”就是要你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这些人、事、物上面,全心全意认真去接纳、品尝、投入和体验这一切。
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人对当下生活的一种投入和满足。
心理学家也证明:如果一个人能够专注于当下,身心就会处于一种十分和谐的安稳中,很*引发一种**然舒缓的幸福感。
但是,我们太难专注于某件事了。
本来只是想上知乎查个东西写论文,结果意外看到了淘宝的推送,然后去逛了半小时的淘宝。
打算关手机的时候又看到优酷推送的娱乐新闻,然后又点进去看了半小时视频。
各种各样的app在争夺我们的注意力,我们已经很难专注地去做一件事了。
外界的诱惑越多,人们的专注力就越差,我们越来越难活在当下。
曾经有人向马祖禅师请教如何修行,马祖禅师答:饥来吃饭,困来眠。
这个人很奇怪地问:其他人也是这样做的啊,难道他们和你一样用功?
马祖回答说:不是的,他们吃饭的时候想着睡觉,睡觉的时候想着吃饭,而我,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所以不一样。
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这就是活在当下的智慧。
第二天
你未来的自己已形成,他正在召唤你灵的名字,诗人、艺术家、飞鸟、太阳……你灵的名字是什么呢?不管你现在怎样打造你的故事,你已然生活在其中,这就是你命运的必经之路。
爱情像什么?因为……
青春像什么?因为……
金钱像什么?因为……
……
尼克老师告诉我们:某件事情都是另外一件事情地隐喻,它的意义是什么?关键看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故事帮我们打开一扇门,进入魔幻的世界,在这里一切都是可能的:
鱼可以飞;树可以唱歌;你可以把星星摘下来放到太阳上……
在不同的故事中,都有属于你自己的灵,用心去感受体验。当你被这个故事抓住了心,这个故事就变成了你的。
探索自己,成为自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不管发生什么,都相信明天会更好。
……
——来*员的“智慧卡片”
学员提问:7岁的孩子每天尿床,怎么用讲故事去解决?
尼克老师:7岁的孩子总是想要自己再长大一些,所以会不断的去学习新的东西,很多时候是用身体在学习,尿床就是学习的一部分,到了8岁他也许就不会尿床了。
海洋里的鲸鱼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它需要隔一段时间就到海面来呼吸。鲸鱼宝宝很小,不能潜到很深的海底,它要到海面呼吸。但鲸鱼宝宝只有潜到海底,才能见到其他的鲸鱼,才能看到海底的景色,所以鲸鱼宝宝会不断的学习,一次比一次潜得深。跟7岁的孩子说,你现在像8岁的孩子了,可以四分之三个晚上不尿床,慢慢的可以整个晚上不尿床。
(经编辑)
我是自由飞翔的风
自由到无所不在
自由到来去无踪
我可以轻轻抚摸温柔
让春光褪去冬色
也可以毫不费力
吹去漫天阴霾
请阳光射透心房
我是轻柔、也是狂野
从不疲倦,随心而往
我是无边无际的风
天多大,我心多大
横扫一切,也轻抚山岗
若你愿意,我助你飞翔
一同随心而往
去到远方~
——学员张先生在课堂练习中写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