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原形为作者去年的一个个案:求助者是一位40来岁的*干部,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面临着自主择业和计划安置两条选择。据求助者自述,就是这一选择,已经引起了半个多月的焦虑和神经衰弱。妻子和父母希望自己计划安置,进入**单位当个官,不仅体面而且办事方便;而**和战友劝自己自主择业,在充满着竞争和挑战的商海里,再度扬帆起航,做新时代的弄潮儿。自己既渴望权力,又担心自己成为权力的俘虏,在权力、金钱的诱惑下锒铛入狱;同时自己又渴望自由,但又担心自主择业失败后,人生没落,辛辛苦苦得到的地位、荣誉、财富等,瞬间归零。
一、识别求助者的不合理认知
点通疗法从欲望、认知、情绪三者的关系入手,来探索求助者的症因。在本案例中,求助者的欲望是:(1)想当官,但不想因为当官被抓;(2)想自由,但不想因自由失去地位和财富。这些欲望导致求助者的认知是:当官必被抓、创业必失败。
咨询师能否洞察这些错误认知是关键。在现场演练的咨询师,来自于不同的流派,有些采取放松训练、催眠和自由联想等技术,希望能挖掘出求助者的潜意识。但非常遗憾的是,除了给求助者贴上自由、权力、温暖等标签外,似乎咨询师的认知也被求助者同化了。他们同样认为两种选择属于趋避冲突。
二、转化趋避冲突为双趋冲突
趋避冲突是一种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同一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心理冲突。在上述案例中,求助者想当官又怕被抓,想创业又怕失败就是如此。
点通疗法提供了一个思维方法,它引导咨询师去理清认知和现实的关系,咨询师可以发现在现实中,很多当官的并没有被抓,很多创业的也没有失败。也就是说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个时候,就变成了双趋式冲突。双趋式冲突是面临两种同样强烈的愿望而只能选择某一种时的动机冲突。
三、咨询师除了帮助做选择还能做什么
在实战演练中,很多咨询师急于帮助求助者做出选择,而且求助者也强烈要求咨询师帮忙做选择,并且说“我相信你,你见多识广,帮我参考一下吧”。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咨询师往往忘掉了自己的身份,自恋式幻想自己是救世主或者预言家。
双趋式冲突在于求助者过高的欲望,他们虽然知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但是无法做到。
咨询师可以采取降欲法来使求助者摆脱焦虑,比如该案例中,在得知自主择业有8000元/月的“退休工资”后,咨询师采用低比法来降低欲望,“你即使自主择业后待在家里,也比我一个月拿的多,我羡慕的很呢”。
咨询师也可以让求助者学会适度拖延、延迟选择。选择就意味着痛苦,因为选择了一种意味着放弃了其它所有的可能。很多的人拖延、不愿意做出选择实际上是降低消耗自己的意志力,告诉求助者,或者随着转业的时间来临,你会对选择有更加清晰的判断。
咨询师还可以让求助者“践欲”,无论是自主择业还是计划安置,求助者可以事先走出去调查一番,看看以往战友的选择和情况,甚至在他们的单位实习一段时间,具体了解一下。
四、识别求助者的谎言
在咨访过程中,曾经出现如下的对话:
咨询师:请问您有什么兴趣爱好吗?
求助者:非常多,我喜欢下棋、跳舞、音乐、健身等等。
咨询师:有没有考虑把你的兴趣变成职业呢?
求助者:不行,我的这些兴趣都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赚不到钱也没有社会地位。
咨询师:沉默……
上述对话中,咨询师沉默的原因是没有及时识别出求助者的谎言,这些谎言被求助者的虚荣所掩饰,甚至连他自己也无法察觉。其实,求助者所谓的兴趣根本称不上兴趣,如果真正有兴趣,他会觉得有价值,值得一生去奋斗,也不会出现焦虑和空虚感。
同时,咨询师可以初步判断求助者的能力方面相对较窄,“能力”的培养能力相对较弱,虽然求助者在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来看,他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告诉他,能力提升了,无论哪种选择,都不会让他觉得纠结。
五、应对求助者的阻抗
在上述的演练中,出现过这样的情景和对话:
咨询师:你觉得自由、温暖、权力哪个是你较希望得到的?
求助者:都想得到。
咨询师:如果给他们排序呢?
求助者:没有顺序(同时伴随着烦躁、吧嘴等行为动作)。
咨询师:(继续追问……)
在上述过程中,求助者已经明显出现了对咨询师的阻抗,咨询师为了继续下去,忽略了求助者的感受,试图用自己既定的程序来完成咨询过程。这种缘木求鱼的做法往往于事无补。
如何处理这种阻抗,我想咨询师必须回归尊重、真诚的态度,不妨尝试双方节奏慢一点,或者自我暴露来挽回局面。
我们知道没有一名老师不想把课上好,也没有一名老师不想把他所教学科的教学质量提高上去,甚至有的老师有很高的专业素质,在工作中又兢兢业业、废寝忘食、百般努力,可是到头来总不是自己所理想的教育教学结果,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是不是需要考虑一下:你所教的学生喜欢你吗?在我从事几十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得知,如果一名学生愿意上某老师的课,前提是他一定是很喜欢这名老师。就这样说吧:学生是先喜欢上老师,然后才喜欢上他所教的课,而不是学生先喜欢上老师的课,才喜欢上这名老师的。因为一名老师倍受学生的喜欢,并不是单纯从这名老师所上的课好,而体现出来的,这名老师的人格魅力却占具着很重要的作用,当然人格魅力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可以设想,一名学生如果是很喜欢一名老师,他一定是很愿意上这名老师的课的,如果这样的话,那老师还愁学生学不好他所教的课吗?还愁他提不高教育教学质量吗?既然学生喜欢老师是这般的重要,那我们就要研究一下: 如何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 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我知道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和来访者建立一种好的咨访关系,可以说关系胜于一切,关系建立的越好,来访者就会越信任你,他的求助动机就会越强烈,在咨询的过程当中,来访者就会克服一切阻抗和防御,尽情的抒发自己内心的烦恼和被压抑的情绪情感,这样咨询师才会帮助到他。而好的咨询关系的建立就如同一名老师让学生喜欢上他是一样的。有些咨询技术除了本身具有**作用外,同时也是为建立关系服务的。要谈心里咨询技术有好多好多,这里我只谈两种咨询技术,对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所起的作用。 **:倾听技术。“倾听”在心理咨询当中,它要求咨询师与来访者在交流的过程当中,咨询师要多听少说,或者尽可能的不说,这样给来访者一个充分诉说的机会,咨询师只要认真地去倾听,有时用目光和肢体语言来回应,来访者就会感到被理解了。那教师与学生建立关系的时候也是如此。一般一个班级都有四、五十名学生,有的学生爱说爱笑,有的学生少言寡语。对爱说爱笑的学生,老师尽情地倾听他们所讲的同学之间的友情、学习和生活之中的故事,他们会非常开心的。而对少言寡语的学生,老师也要主动的接近他们,启发他们说话,一旦他们慢慢打开话匣子,你就会了解到他们的内心也隐藏着出乎你意料之外的秘密。他们之所以不爱说,是因为平时从来没有一个人像今天这位老师这样喜欢和倾听他们说话。他们平时在家里,总是见到的是爸爸和妈妈的冷眼相斥,尤其是那些学习不好的孩子,家里的人看不上他们,班级的同学瞧不起他们,他们就只好沉默寡言了。而今天可不同了,他感到自己遇到了知己,这个知己可不同,又是老师,他真的是开心了,他课课都想见到这位老师,他甚至每天早晨来到班级,**时间查看墙壁上张贴的课程表,看看哪节课是这位老师的课,不用说这个学生喜欢上这位老师了。你说这位老师教的这门课,他能学不好吗? *二:共情技术。“共情”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同感、投情等,它是心理咨询中一项重要技术,也是在心理咨询中运用较多的技术。“共情”具体来说,它是指设身处地、认同和理解别人的处境和感情。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进入到对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用他们的角度看待事情,从而理解他们的感受。作为一名老师如果掌握了“共情”的技术,他就会非常*的与学生建立起融洽的关系,较好的得到学生的信任。比如初中老师经常遇到的是男女生早恋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家长面对这种问题,常常是束手无策,有的家长往往采取的是较端的做法:打骂隔离、跟踪盯梢。致使孩子离家出走或自杀,悲剧的不断上演,又让家长悲痛交加或悔恨莫及。而当老师了解到学生这样的问题后,首先应该明白: 初中的学生,属于青春期,正是处于“性萌动”阶段,所以出现学生早恋问题是属于正常现象。当老师跟学生交流的时候是否这样说:“你在咱们班级一直是一名优秀的学生,可较近一段时间,我发现你的学习有点下降了,上课也有点不如以前专心了,似乎有什么事情在影响到你,你能跟老师谈一谈可以吗?请你相信老师一定会为你保密的。”一般学生是很敏感的,老师如果用这样温和的语言启发和诱导,学生会把真实的情况讲述出来的。接下来老师再这样说“奥!原来是这样的。其实男生看上了你,或者是你看上了男生,这些都不值得大惊小怪的。你们现在的年龄正是处于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追求异性或者对异性产生好奇,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每个人经历这个年龄段的时候都会有这种情况,当然老师也不例外的。”这就是"共情”,当学生听到老师这样的话的时候,顿时感到老师和她站到一起了,那她的心情肯定是不一样的。接下来老师再说“那你是不是觉得自从有了这件事之后,影响到了你的学习?”学生一定会肯定这是事实。然后老师再把当下学习的重要性跟学生交流一下,当学生从心里真正认识到老师说的话有道理的话,他就会自己处理自己的问题了,这在心理咨询中讲到的就是来访者的“顿悟”或“觉察”。在处理这件事的过程当中,教师不仅仅是解决了问题,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认为老师是信得过的老师,也是自己一喜欢的老师。另外还有一些例子,比如不论是小学还是中学,都存在学生不完成家庭作业、不遵守纪律、逃学和迷恋网吧的情况。这些情况,从心理咨询的角度讲,解决问题就不能采取“就事论事” ,即“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办法。比如针对“学生不完成家庭作业”的情况,老师不要强制学生补家庭作业,要寻求不完成家庭作业背后的原因。老师可以这样和学生说:“今天老师检查家庭作业,又发现你没写家庭作业,你能和老师说一说是什么原因吗?你不要害怕,老师不会批评你的。”起初学生可能不敢说,但慢慢他会说出来的。比如学生说:”我每天完成老师你布置的家庭作业后,妈妈还要给我布置好多的作业,天天写到十点多,都快累死了,我特别反感写家庭作业,一写作业就头疼。别人家的孩子晚上都能开开心心的玩,可我不能,所以有几次我就连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愿意写了。"老师的回应是:“ 老师听明白了,其实你并不反感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只是每天妈妈又给你增加了一部分作业,你感到很累,你觉得你失去了自由活动的空间,你很喜欢和羡慕那些开心快乐的孩子。此时,老师非常理解你的心情。”这就是“共情”。当学生听到老师这些话语后,他会感到老师理解了他。事后,老师再和家长沟通一下,问题也就解决了,同时,又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对于学生“不遵守纪律、逃学和迷恋网吧”的问题,老师都可以运用“共情”技术给以解决,这里我不再详细叙述了。 以上我所讲的是用单一的咨询技术来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实,在具体的工作中,都是各种心理咨询技术的综合利用,而一名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必然是懂得心理咨询技术。希望老师们平时多学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力求作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
心理咨询与心理**之间较大的共同点在于各种技术与方法都源于共同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如精神动力流派、人本主义思潮以及认知行为理念等。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心理咨询基本上是平等的咨询关系,以帮助来访者独立思考和决策为首要目标;心理**则更多地体现在医患关系上,以缓解病人的心理障碍或病态行为表现为首要目标。所以,心理咨询更多地强调咨询者对来询者的尊重和理解,以及彼此的积极互动。
此外,这种正规、面对面的心理咨询和一般生活中的通信或电话咨询也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需要时间去建立来询者与咨询者之间的信任及互动关系,而后者则可以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对来访者问题的立场与观点。
但心理咨询、心理**和生活咨询这三者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都要尽量地尊重对方,理解对方。
总而言之,心理咨询就是要使人学会自主自立。
或曰:授人以鱼,一日享用;教人以渔,终身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