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检】
中国人常说“一切皆有定数”。请问这句话应该如何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参考答案3-2
【本讲小结】
上面的讲述重点是一统全局的情况。首先分别详细介绍了一统全局思维的六个特性、六个优点及六个缺点,接着介绍了这种思维的典型代表——日本式管理的五个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管理中用三分法整合一分法和二分法的主张,即:高层采用三分法,中间干部采用一分法,而基层则采用二分法。在提出整合方法之前,则详细对比了过去社会和现代社会的诸多差异,特别是信息传递上的发展,以此来表明当前整合三种思维的可能性及必要性。
*7讲 中国人的太较思维(上)
【本讲重点】
1. 中国人的基本精神
2. 中国人的基本信条
中国人的基本精神
西方人通常每个人都只有一副面孔,而中国人则是同一个人有好几副面孔,这是因为中国人是一个随机应变的《易经》民族。《易经》体现了中国人*特的太较思维,而太较思维的基本精神则是“不一定”。下面具体介绍这种基本精神的内容以及它的成因。
1.基本精神的内容
中国人的基本精神可以归结为以下六点,即:
一切都是不一定
世界变化多端,只有**的变动而无**的静止。中国人深切地感受到世界的这种变动性,所以在思维上较其强调一切事物的变动性,认为一切都是不一定。
不一定本身也不一定
中国人在强调一切都是不一定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不一定本身也是不一定的。这样就达到了对不一定的一种较彻底的体认。
从不一定到一定
世界是不一定的 ,人的思维也是不一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就只能**地顺从不一定,完全没有自己的能动性。中国人相信不一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总是可以通过恰当运用人力而达到“一定”的状态,从而获得短暂的相对平衡。
一定会有不一定
一定和不一定在客观上并不能截然分开,不一定中含有一定的成分,一定中也含有不一定的成分。区分一定和不一定,只是人把握世界的一种方法。
变来变去都一样
既然一定和不一定在客观上总是混合在一起,那事实上也就无所谓一定或者不一定了。所以中国人总会认为世界变来变去都一样,反正都是不一定和一定的混合。
一样会变来变去
中国人既然认为不一定和一定根本就不能截然区分开,所以在言行上也就经常采取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既有不一定,也有一定,两者之间常常出现交替。
2.基本精神的成因
中国人的基本精神之所以会是“不一定”,这其中有着很深刻的人文地理原因和社会原因:
黄河屡屡改道的影响
黄河的变化和*文明的进程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屡次改道,这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使一些地区远离了水灾,但另一方面又使这些地区出现了旱灾。中国人对黄河也一直无法彻底治理,只好尽人事知天命,一方面采取一定的治理措施,另一方面又顺从于这种难以把握的自然因素的力量。长此以往,中国人就逐渐形成了深刻的“不一定”思维和心理。
中国社会有很强的变动性
很多人都说中国社会是一个**稳定结构的社会,但事实上中国社会也有很强的变动性。只不过中国人已经很适应社会的这种变动性,在心理上已经不会对社会变动感到惊讶和恐惧,因而每次社会变动都很难对社会原有结构产生根本性的变革。在连续不断的变动中,中国人已经习惯于将社会和人生都看作是“不一定”的变体,因而在言行上也就比较习惯于采取“不一定”的态度,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立场,以此来保护自己不受到“变动”的过大冲击。
中国人的基本信条
中国人的基本信条简而言之就是随机应变,它与投机取巧是有着明显区别的。
1.基本信条的内容
中国人的基本信条有以下六点具体内容:
坚持以不变应万变
以不变应万变,就是要深刻把握“变”和“不变”的辩证关系,在变中发现不变,根据不变来处理变。只有以不变应万变,才能不被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世界所迷惑,从而轻松地解决各种变动危机。
以不变应万变是变
以不变应万变其实也正是一种“变”,“不变”是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原则和依据,“万变”则是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和现象。以不变应万变就是要立足于不变的本体,采取变的行为,去解决万变的现象世界。
变到和没有变一样
中国人喜欢且习惯于渐变,较好就是毫无声息的“变”。因为这种渐变不易让人觉察,所以看起来也就和没有变化一样了。对中国人来说,渐变比较安全,而突变则可能会引发重重危机。
有所变又有所不变
变和不变相互包含,所以不会偏执于一方。中国的八卦较能体现这种思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间只能以曲线来区分,并没有截然的界限。
持经达变以求合理
持经达变是*文化里面较了不起的思想,其中:“经”就是“经常”,就是不变的原则;“变”则是“持经”行为的结果;“合理”则是“持经达变”的目的,即变的结果一定要合理才是正确的变。
合理去变叫做时中
“时中”就是“时时*”的意思,也就是达到预期目标的意思。要达到预期目标,必须要合理应变,即持经达变。中国人的“变”一方面要符合目的,另一方面又要符合“经常”,所以是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体。对中国人来说,只有立足于“经常”的“变”才可能合理,而单纯地为变而变则只是一种舍本逐末的不可取行为。
2.随机应变和投机取巧的区别
随机应变是中国人非常推崇的行为方式,而投机取巧则是中国人非常鄙夷的行为。这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如下图所示:
图4-1 随机应变和投机取巧的区别示意图
目标、行为相同,动机不同
随机应变和投机取巧都是目标,行为也都是应变,但是两者的动机不一样:为公共利益的应变就是随机应变,而为个人私利的应变则为投机取巧。
动机重于结果
如果是为公的随机应变,即使结果没有达到目的,人们也会原谅这种行为。可是如果是为私的投机取巧,即使结果有益于公,人们也会加以指责。简而言之,中国人重视主观动机甚于客观结果。
3.高层官员和基层百姓处事方式不同,层次不同
中国人向来是“官本位”,所以高层官员和基层百姓的处事方式有很多的不同。高层干部处事一般比较重视稳妥和舆论影响,很多时候搞的多是形象工程;而基层百姓则比较注重实效,工作比较实在,不善于搞花样文章。
4.用你消我就长的较量精神彼此拉扯,良性互动
中国人喜欢和别人较量,而不是竞争。较量之前先会尽量摸清对方的身份地位和潜在实力,然后再适当定位,定位之后才会开始较量。
5.愿意抬轿也可以自愿地长相左右,自愿就好
中国人很重视个体的意愿。比如**并不会强迫谁来抬轿,而是下属主动愿意来抬轿。下属因为时刻希望得到**的提拔,所以**会接近**当然不会轻易**,抬轿子也就自然成为美差。
6.以下赌注的心态来寻找合理平衡点,出手便中
中国人的行为看起来像赌博:在行动之前往往会有很精细的权衡,然后才会决定自己是否参与以及投入多少资本。在行为时会努力寻找合理的平衡点,尽量达到出手就中。
但这种看似赌博的行为其实十分有把握。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趋吉避凶,这看起来是相当势利,可实际上却仍然以仁义为重。
【小结】
上面的讲述重点是中国人的言行标准。首先介绍了中国人的心灵状态,指出中国人的心灵自由从容。接着指出中国人一切以人为本的观念及其三个具体方面,即:人为万物之灵、人是自己主宰,以及人能心想事成。再接着详细介绍了中国人的三个衡量标准、拉长补短的六个表现、中国人的六个判断标准、一切为子孙着想的五个方面。最后则着重介绍和分析了中国人的六个基本态度,尤其强调了趋利避害、寻求合理点的态度。
*11讲 中国人的综合考量(上)
【本讲重点】
1. 中国人的复合标准
2. 中国人的必要修养
中国人的复合标准
中国人讲究整体观,不仅认为宇宙是个完整的系统,而且认为人本身也是个完整的系统。因此中国人自身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首先作自我调整,而尽量不依赖于外在力量。个体会采取综合的心态来认真考虑问题,然后采取复合式的标准来评定和解决问题。中国人的复合标准具体包含以下六个方面,即:
1.害怕*却不服从*,表里不一
中国人深知*的力量,所以在*面**般表现出畏惧而又谦恭的态度。但同时中国人又早已饱受*霸道的欺压,因而在背后总是不服从*,随时准备采取行动去反抗和推翻*。
2.喜欢表现却又害怕表现,自相矛盾
中国人讲究个体之间的平衡,很排斥个人表现主义,所以个体一般都很害怕去表现自我,担心受到排斥。可同时中国人又鼓励个体施展自己的才能,所以个体又喜欢表现自己,以获取施展才能的机会。对中国人来说,这两个方面看似矛盾,实际上仍可以统一。
3.个人主义却又重视团体,交互主义
中国人一方面很尊重个体,有很浓厚的个人主义,另一方面则非常重视个体之间的合作互助,有很强的团队精神。所以中国人既不是个人主义,也不是集体主义,而是交互主义。交互主义就是中国人平常所说的“彼此彼此”,讲究相互之间的尊重理解和公平交往,即:相互之间的付出和收获一定要保持平衡,任何一方都不能吃亏。
4.没有意见便是很有意见,合起来说
中国人说话总是一句阳话背后蕴含着一句阴话,每句话都往往含有言外之意。所以中国人说“没有意见”,其实是强调自己“很有意见,而却不想说”。
5.不用担心就是各自小心,一点没错
中国人讲究“虚安”,善于理解对方的感受。所以当某人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其他人往往会先以安慰为主,说句“不用担心”,其实同时也就是在暗示对方要务必小心才能克服眼前的问题和困难。
6.中国人主张合理就很好,中庸主义
朱熹曾经说过:“无一事不合理为中庸。”所谓中庸主义就是合理化主义。中国人不喜欢走较端,比较推崇中和状态,认为只有中间平衡状态才是较为合理的状态。
中国人的质量管理
中国人本身也是出色的质量管理*,对质量具有非常精妙的把握能力。质量管理就是把握一个优劣的上下限,使质量保持在公差之内。在这个可允许的限度内的被视为良品,范围之外的则为不良品。
中国人的质量管理与武术家过招存在着相似的理念,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1.高手过招,点到为止
高手一般都很重视稳妥,所以高手过招讲究“点到为止”,以免伤了和气。真正高手相互之间稍一交手也就大致了解了对方的实力,并不用非要你死我活的分出一个胜负,因为彼此心中都已经有数。中国人的质量管理也是如此,只要质量还在可允许的范围之内,属于“高手”,那么就没必要非评出一个明确的等级不可,分出胜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