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自由之中要讲求伦理
自由之中蕴含伦理,不主张平等的自由,而主张根据伦理原则,在不同个体面前有不同的自由度。特别是在年长者面前,个体必须根据伦理,适当限制自己的自由。
【案例】
某大学教授已经60岁,可每次遇到事情都还要去请示自己80多岁的老父亲,看看有没有什么好的意见。父亲平常不说话,但对儿子的每次请示都会很认真地解答,尽量根据自己一生的经历作出解答。所以每次请示,教授都能学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处事经验和生活感悟。
3.有本事的人应该做主
中国人虽然讲究个体之间的均衡,但是还是认同让有本事的人做主,即所谓的“能者居之”。有能力的人做主,方能处理好大局,解决好问题。若是没能力的人做主,只会火上浇油,使问题越来越复杂,局面越来越难以控制。
4.谁有本事要由我决定
谁有本事是由个体来决定,而不是由职位决定的。中国人在内心都会有自己的标准来评定谁是有本事的人。如果内心觉得此人有能力,那么就会心服口服地拥护他,反之即使此人**高位也会心中不服。
5.与人有关的事都主观
中国人不相信**的客观,认为凡是涉及到人的事情都具有主观性。任何自以为客观的人,都会受到他人的批评,因为他人会认为:这个人主观到自认为客观,完全就是在自欺欺人。
6.科学也不可能纯客观
对中国人来说,科学是人类的知识成果,也涉及到人,所以也不可能纯客观。科学总会包含某种文化偏见或者科学家自身的观念。所以中国人只会去学习如何使用科学,但一般不会去信仰科学。
一切以人为本
中国人“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及特点:
1.人是万物之灵
远在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就提出:“人世万物之灵。”所以中国人非常注重人和万物之间的区别和等级,特别是注重和动物的区别,以体现出人的**然和伟大。
2.人是自己主宰
西方绝大多数人相信上帝是人的主宰。但是中国人则素来坚信:天大地大人亦大。中国人相信人是自己的主宰,人可以**天立地并达到**的精神境界。
中国人主张人是自己的主宰,并不是意味着个体就可以目空一切、恣意妄为。中国人一方面鼓励个体自制自立,另一方面则要明白时运难得,不可强求。所以中国人讲究尽人事知天命,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不要怨天尤人。
3.人能心想事成
中国人相信:事情要想成功,首先自己必须具有希望成功的意愿。只有自己希望成功,才能尽全力去行动。对中国人来说,较可怕的事情就是否定自己,如果自己都觉得不可能成功,那么也就不会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去坚持和执行,成功的可能性就会非常渺茫。
中国人的衡量标准
1.多重标准,寻求合理点
中国人衡量人不喜欢用单一的标准,而乐于使用多重标准。在衡量时,中国人会仔细对比各种标准,然后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以寻求衡量的合理点。而西方人则更习惯于使用单一标准衡量人,因而所下的评定也往往比较专断,缺乏灵活性。
2.内外有别
中国人待人接物总是采取双重标准:对外比较客气,一般不会苛求他人;对自己则比较严格,因为稍有不慎就会招来外人的非议。
3.长期考核
中国人对外人不大信任,所以对自己人更为亲近。这看起来好像是亲疏有别,有碍公平。但中国人同时也非常注重长期性考核,以此达到综合平等。
拉长补短
中国人总是希望他人对自己进行长期考核,通常具有不服输的精神。同时中国人对身边的事情总是采取拉长补短的态度加以对待。
1.中国人永远不认输,下次再来
中国人具有不服输的精神,从来不会因为一次失败就丧失斗志。对中国人来说,屡败屡战才是应该采取的行动,所有的失败都可以用最后一次的成功来一雪前耻。
2.不能够一判定终生,内心不服
中国人即使自己一生失意,也时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扬眉吐气。所以在时运、境遇不佳时也不会特别在意,而会在内心期望下一次机会的到来。中国人总相信自己会**会,所以特别不服“一判定终生”。
3.一年考核不算什么,时间太短
中国人相信“路遥知马力”,所以一年考核期太短,根本不能够看出一个人的真实才能。因此很多员工对于目前中国企业普遍实行的一年考核制度感到不大满意,认为一个人的价值需要长期的衡量,而不能只由一年的业绩来判定。
4.人生是长期的竞赛,盖棺论定
人生是长期的竞赛,盖棺才能论定一个人的功过。而在盖棺之前,任何人就都还有成功的可能,就还可以通过努力来实现、证明自己的价值。
5.红花需要绿叶陪衬,有主有伴
中国人讲究均衡,一个团体既要有能干的人,也要有才能一般的人。这样的团体才能和谐稳定。如果一个团体都是能力强的人,那就会相互之间争斗不休,最后甚至可能因内讧而使整个团体四分五裂。所以中国人素来讲究“红花需要绿叶陪衬,有主有伴”的动态平衡。
6.月亮有盈也就有亏,拉长补短
月有盈亏,事有长短,中国人善于拉长补短,不会只是就事论事,而是综合一个人的整体行为来作出评价。
【案例】
闽台某公司要派某员工到日本开会。当时外出机会非常难得,所以该员工很高兴,就让妻子女儿也请假,一起去了东京。在东京,一家人玩得高兴,
【案例】
闽台某公司要派某员工到日本开会。当时外出机会非常难得,所以该员工很高兴,就让妻子女儿也请假,一起去了东京。在东京,一家人玩得高兴,结果常常耽误了开会的正事。回来报销费用时,有人认为该员工是在搞公费旅游,不想给报销。经理却说:“他为我们公司辛苦了十几年,为公司赚取的利润远远**过这些,只管给他如数报销。”
*10讲 中国人的言行标准(下)
【本讲重点】
1. 中国人的判断标准
2. 中国人的基本态度
中国人的判断标准
具体来说,中国人的判断标准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妥当性往往大于真实性
发现问题的目的是要解决问题,消除问题的负面影响,而有时揭露问题的真实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所以中国人深刻地总结出:问题的妥当解决有时远比揭露问题的真实性重要,也就是解决问题不仅需要科学的分析能力,更需要艺术的圆融手法。
【自检】
请您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某国王很想要一匹千里马,于是就派了个亲信去寻找。亲信一路打听,知道某地方有千里马,就马上赶了过去,可到的时候却发现那匹千里马已经死了,只剩下尸骨了。
请问这时亲信应该怎么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参考答案5-1
2.虚安和诚信并没有关系
真话有时往往会使人伤心,而谎言有时也能起到很好的安抚作用。有时较需要的就是用善意的谎言来安慰对方。这就是中国人较喜欢运用的“虚安”手法。虚安不是欺骗,因为虚安是善意的安慰手法,而欺骗则主要是出于恶意。所以在中国人眼里,虚安和诚信没有关系。
3.和合性常常大于分别性
中国人比较重视自己在群体中的形象,尽量要使自己和群体表现相似,以获得群体的认同。所以有时有特殊的收获,也会注意适当地与群体分享自己的喜悦,这样才能使自己在群体善意的眼光下继续生存。如果个体表现过于特殊,且从不在乎周围人的看法,那么较终会为自己的离群而遭受众人的嫉恨和攻击。
4.合中有分*维持和谐
虽然和合很重要,但是也不可忽视分的作用。只有合中有分才*维持人际之间的和谐关系。中国人讲究“和而不同”,只有存在差异的人们在一起,才能合成一个有生命力的和谐集体。如果个体趋同性太高,那么相互之间的爱好和利益趋同性也会过高,那样人际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就会越多。
5.合理性层次**合法性
合法固然很重要,但是合理的层次更高。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自古以来更重视伦理而不够重视法律的主要原因之一。
6.我们只能接受合理的法
理在法先,中国人只接受合理的法,不接受不合理的法。所以中国人在考虑合法问题之**定先会考虑法是否“合情合理”。
一切为子孙着想
中国人特别强调血脉的延续,一切都尽量为子孙着想。这主要体现于:
1.金装祖先、粉饰太平、家丑不外扬、全为了子孙
中国人很敬重祖先,有时即使祖先有什么不光彩的事情,后人也会尽量加以修饰甚至隐瞒,目的是为了不让先人的丑事影响子孙。同时,粉饰祖先也可以使后世子孙为自己的血脉感到自豪,从而在生活上更加倾向于采取积极向上的态度。
2.凡事站在合的立场来分,为子孙谋幸福
中国人为子孙着想,首先是站在家族的立场上来考虑。凡事都务求不与家族利益冲突,在此基础上为子孙谋幸福的行为才是合理的,才能得到支持。
3.享受合中有分的好处,不必承受分而不合的苦楚
中国人重视家族观念,个体在家族的呵护下,一方面有很强的安全感,另一方面很多行为也都可以得到家族的支持,从而进行起来也就更加*。如果没有家族这个集体的*,个体就得承受孤立无援的苦楚。
4.合理的层次**合法,要求合理修法
中国人为了使子孙在行为上不要走入歧途,往往会费尽心思制定很周全的家规祖训。这些家规祖训都是立足于合情合理。所以后人如果认为某些局部不大合理,已不能适应具体实际,就可以进行修法行动,从而为子孙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合理规定。
5.使子孙永远由情入理,然后合理合法
由情入理,才能切身体会理解理,而不会将理仅仅看作和自己根本没有关系的外在束缚。只有合情合理,然后才会合法。由情入理、由理入法,这是中国人理解法和制定法的习惯性思维过程。
中国人的基本态度
中国人的基本态度可以归结为以下六点,即:
1.习惯于含含糊糊中找出明朗的答案,言外之意
人在说话时有四种类型:**种是含含糊糊的含含糊糊,这种中国人认为是糊涂;*二种是清清楚楚的含含糊糊;*三种是清清楚楚的清清楚楚;*四种是含含糊糊的清清楚楚。中国人喜欢*四种说话方式,所以相应也习惯于在含糊的表达中找出明朗的答案。
2.喜欢用半推半就的方式来争取名位,用让来争
中国人特别重视名声,所以一般不会明目张胆地争取自己想要的名位,而是采取以退为进的方式,半推半就地来获得名位。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自己争取名位可能会遭受的阻力,另一方面更可以赢得一个谦虚让贤的好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