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自由之中要讲求伦理
自由之中蕴含伦理,不主张平等的自由,而主张根据伦理原则,在不同个体面前有不同的自由度。特别是在年长者面前,个体必须根据伦理,适当限制自己的自由。
【案例】
某大学教授已经60岁,可每次遇到事情都还要去请示自己80多岁的老父亲,看看有没有什么好的意见。父亲平常不说话,但对儿子的每次请示都会很认真地解答,尽量根据自己一生的经历作出解答。所以每次请示,教授都能学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处事经验和生活感悟。
3.有本事的人应该做主
中国人虽然讲究个体之间的均衡,但是还是认同让有本事的人做主,即所谓的“能者居之”。有能力的人做主,方能处理好大局,解决好问题。若是没能力的人做主,只会火上浇油,使问题越来越复杂,局面越来越难以控制。
4.谁有本事要由我决定
谁有本事是由个体来决定,而不是由职位决定的。中国人在内心都会有自己的标准来评定谁是有本事的人。如果内心觉得此人有能力,那么就会心服口服地拥护他,反之即使此人**高位也会心中不服。
5.与人有关的事都主观
中国人不相信**的客观,认为凡是涉及到人的事情都具有主观性。任何自以为客观的人,都会受到他人的批评,因为他人会认为:这个人主观到自认为客观,完全就是在自欺欺人。
6.科学也不可能纯客观
对中国人来说,科学是人类的知识成果,也涉及到人,所以也不可能纯客观。科学总会包含某种文化偏见或者科学家自身的观念。所以中国人只会去学习如何使用科学,但一般不会去信仰科学。
一切以人为本
中国人“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及特点:
1.人是万物之灵
远在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就提出:“人世万物之灵。”所以中国人非常注重人和万物之间的区别和等级,特别是注重和动物的区别,以体现出人的**然和伟大。
2.人是自己主宰
西方绝大多数人相信上帝是人的主宰。但是中国人则素来坚信:天大地大人亦大。中国人相信人是自己的主宰,人可以**天立地并达到**的精神境界。
中国人主张人是自己的主宰,并不是意味着个体就可以目空一切、恣意妄为。中国人一方面鼓励个体自制自立,另一方面则要明白时运难得,不可强求。所以中国人讲究尽人事知天命,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不要怨天尤人。
3.人能心想事成
中国人相信:事情要想成功,首先自己必须具有希望成功的意愿。只有自己希望成功,才能尽全力去行动。对中国人来说,较可怕的事情就是否定自己,如果自己都觉得不可能成功,那么也就不会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去坚持和执行,成功的可能性就会非常渺茫。
中国人的衡量标准
1.多重标准,寻求合理点
中国人衡量人不喜欢用单一的标准,而乐于使用多重标准。在衡量时,中国人会仔细对比各种标准,然后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以寻求衡量的合理点。而西方人则更习惯于使用单一标准衡量人,因而所下的评定也往往比较专断,缺乏灵活性。
2.内外有别
中国人待人接物总是采取双重标准:对外比较客气,一般不会苛求他人;对自己则比较严格,因为稍有不慎就会招来外人的非议。
3.长期考核
中国人对外人不大信任,所以对自己人更为亲近。这看起来好像是亲疏有别,有碍公平。但中国人同时也非常注重长期性考核,以此达到综合平等。
拉长补短
中国人总是希望他人对自己进行长期考核,通常具有不服输的精神。同时中国人对身边的事情总是采取拉长补短的态度加以对待。
1.中国人永远不认输,下次再来
中国人具有不服输的精神,从来不会因为一次失败就丧失斗志。对中国人来说,屡败屡战才是应该采取的行动,所有的失败都可以用最后一次的成功来一雪前耻。
2.不能够一判定终生,内心不服
中国人即使自己一生失意,也时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扬眉吐气。所以在时运、境遇不佳时也不会特别在意,而会在内心期望下一次机会的到来。中国人总相信自己会**会,所以特别不服“一判定终生”。
3.一年考核不算什么,时间太短
中国人相信“路遥知马力”,所以一年考核期太短,根本不能够看出一个人的真实才能。因此很多员工对于目前中国企业普遍实行的一年考核制度感到不大满意,认为一个人的价值需要长期的衡量,而不能只由一年的业绩来判定。
4.人生是长期的竞赛,盖棺论定
人生是长期的竞赛,盖棺才能论定一个人的功过。而在盖棺之前,任何人就都还有成功的可能,就还可以通过努力来实现、证明自己的价值。
5.红花需要绿叶陪衬,有主有伴
中国人讲究均衡,一个团体既要有能干的人,也要有才能一般的人。这样的团体才能和谐稳定。如果一个团体都是能力强的人,那就会相互之间争斗不休,最后甚至可能因内讧而使整个团体四分五裂。所以中国人素来讲究“红花需要绿叶陪衬,有主有伴”的动态平衡。
6.月亮有盈也就有亏,拉长补短
月有盈亏,事有长短,中国人善于拉长补短,不会只是就事论事,而是综合一个人的整体行为来作出评价。
【案例】
闽台某公司要派某员工到日本开会。当时外出机会非常难得,所以该员工很高兴,就让妻子女儿也请假,一起去了东京。在东京,一家人玩得高兴,